追书啦
追书啦 > 大唐不良人 >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二合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二合一)

  大唐不良人

虽然朝廷任命新罗王金春秋为总管,但这个总管只是虚衔,是一种安抚新罗的荣誉身份。


也是给新罗一个念想,给灭掉百济和高句丽后,分享扶余之地,留下一个想像空间。


真正的唐军行动,还是听命于副总管刘仁愿。


新罗人若想得到好处,自然就得多多用命了。


半岛局势复杂,百济与新罗,皆是古代朝鲜半岛南部三个小部族,马韩、辰韩、弁韩,演化而来。


而其中百济的马韩后来又被扶余吞并,才成立了百济国。


新罗是三韩中的辰韩和弁韩融合而来。


高句丽又是由濊貊、扶余人和汉人为主体,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半岛这三国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陛下的意思很明确,百济这里的叛乱,开春后必须平息,给予征伐高句丽,一个稳定的后方。


第二,可以多多借助新罗人的力量。”


刘伯英在“借助”二字上,略微加重了一点语气。


苏大为与刘仁愿都是心思机敏之人,一听就懂。


新罗虽然是大唐的小帝,大唐虽然是天可汗,是中央之国,是众属国的朝拜的对象。


但大唐绝不是开善堂的,对小国的态度像是驭马。


既用,也防。


维护治下力量平衡,保证大唐的利益是首要的。


所以能借用新罗之力,便多用用。


既让唐军能轻松点,也可以多消耗新罗的国力,防止战后新罗过度膨胀。


所以这句话里面至少有两三层的意思。


需要执掌百济诸事的代都督苏大为,及嵎山道行军副总管刘仁愿去揣摩。


“只要做到以上这两点,便是大功一件。”


刘伯英看了看刘仁愿:“至于具体的方略,陛下许以专断之权。”


专断之权,便是临机决断,全悉自决。


大唐皇帝对大总管等在外作战的将领,一般都是放权,听凭自由发挥。


这种放权,为唐朝早期的军事活动,无数次军事史上的奇迹般的战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要能胜利,怎样天马行空的脑洞,在大唐这里都是可以的。


但就是有一点,别吃败仗,吃了败绩,那是要追责的。


而现在对刘仁愿和苏大为加上这一句,是进一步解开二将的思想顾忌,命其放手施为。


没办法,现在百济就两万人,其中一万还是准备开春后跟高句丽动手开片的刘伯英军。


这一万人说是援军,但等大唐与高句丽动手后,肯定就是向着高句丽使力去了。


百济这边,这一万人能做的有限。


这就意味着,苏大为和刘仁愿,就算开春后,也要继续面对缺兵少将的局面。


不用新罗人,只怕凭一万多唐军,连泗沘城都出不去。


意识到这一点,刘仁愿和苏大为的脸色都是一黑。


而刘仁愿想得更多一点。


“大总管,这次过来,除了一万兵马,不知粮草辎重几何?”


既然人手不足,陛下不惜许以放权的承诺。


那咱也不能跟陛下谈什么待遇要求,就问问刘伯英大总管,粮草和后勤补给这些带够了吗?


刘伯英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他手抚胸前白须,幽幽的道:“前年,薛仁贵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


十二月,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


苏大为一时迷惑不已,不知刘伯英提起薛仁贵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看到刘仁愿的脸色明显更黑了,用力揪着自己的大胡子,显得有些焦躁。


“去岁,西北的契丹部族反叛,陛下派遣突厥降将阿史德枢宾率军讨伐。


年初的时候,上移驾洛阳。


诏迎岐州法门寺佛骨至东都,入内供养。


武后舍所寝衣帐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


国中崇佛之风大盛。”


苏大为渐渐品出一些味道来,忍不住发问:“将军这次带的粮草辎重不多吗?”


刘伯英眯起两眼,扫了他一眼:“兵甲器械管够,至于粮草么,管够一月之数,其余的,就要靠代都督帮我军就地筹集了。”


这话说出来,刘仁愿直接咳嗽起来。


苏大为忍不住道:“大总管这次来,就运了一个月的粮草?这……这未免太儿戏了吧。”


“代都督,不是两万人一个月的粮草,而是我手下儿郎,一个月的粮草。”


刘伯英慢吞吞的道:“辽东路远,天寒地冻,道路难行,运粮十斗,到地方后只剩一斗,若是走海路,也会漂没许多。


因此,陛下的意思是让我们就食于敌。


一来可以减少我国的损耗。


二来可以降低百济叛军的作战潜力。”


贼你妈!


如果不是刘伯英和刘仁愿当面,苏大为几乎要破口大骂了。


什么鬼,还就食于敌。


困在泗沘城的唐军都快没粮草了,新来一万援兵,开春后是要去打高句丽的。


只带了一个月的粮草,岂不是还得靠熊津都督府来供养?


这特么简直是坑死人的任务。


咱们的大唐陛下,摆明了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等等,刚才刘伯英提到那番话……


苏大为醒悟过来。


刘伯英所说那些,一是大唐连连作战,府库消耗甚巨。


再则是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现在从李治到武媚,越来越明显表现出对佛教的兴趣。


古代王朝,一但开始崇佛,便是奢靡之风的开始。


苏大为忍不住去想,刘伯英,究竟是从什么角度说这番话,他背后站的人是谁?


算了,这些政治斗争,他既不敢兴趣,也不去理会。


只想做好眼前之事,把百济那些叛军犁庭扫雪。


等抓到道琛和鬼室福信,才算是真正替李大勇报了仇。


三人又大概谈了一下军务,考虑到刘伯英远道而来,需要休息,未及深谈。


先让刘伯英休整,之后再进一步商谈。


待刘伯英下去,刘仁愿看了一眼苏大为,叹息一声:“人与人,天生就有高下之分。”


他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的,苏大为没来得及问,就被刘仁愿挥手往外赶。


“好了,本将还有许多军务要处理,你先去忙你的,回头再说。”


“不是啊副总管。”


“嗯?”


“陛下命我为代总管,以后,这边的都督府临时行辕应该是我……”


刘仁愿愣了一下,脸上露出恼羞成怒之色:“那也待明天再说,你就没有东西要收拾整理吗?回你营里去收拾去。”


“是。”


苏大为习惯性的应了一声,转身走出几步才反应过来。


按理来说,代都督和这副总管,权力应该差不多吧?


不,在这泗沘城,熊津都督府的行在,我的权力应该比老刘还大一些。


算了算了,看来老刘心情不太好,暂时不刺激他了。


过了许久之后,到了自己的军营中,苏大为才从安文生和苏庆节口里听到不一样的解释。


“我们经过开国后的一系列军事调整,目前有折冲府六百余所,这些折冲府,就由左右府左右领,共十六卫掌管。


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


每卫维持卫军二万五千至四万人,所领为常备军。”


安文生如数家珍的道:“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


“这些我都知道,你说这些是何意?”


苏大为坐于营帐中。


今天因为大唐的援兵和刘伯英来了,刘仁愿难得的为大家放开一些禁令。


许大家今天喝酒。


连菜色都比平时好上许多,至少见到肉了。


至于苏大为这里,平时可以借巡逻之机,偷着打些猎物,肉食倒是不缺。


可惜平时不许喝酒。


今天得了刘仁愿之令,大家算是可以放开一些。


酒在桌上摆着,篝火在中间烧着。


苏大为、安文生、苏庆节、周良、娄师德、王孝杰、崔器以及黑齿常平、黑齿常之、聂苏都围坐在营帐里,一边饮酒,一边谈论这次的事。


因为刘仁愿说了明天再搬出都督府行辕,所以苏大为此时代都督之事,还没传开。


明天等都收拾妥当,应该会有一个简单的任命,说不定还要向泗沘城所有唐军训话。


再之后,苏大为手里的力量,将会归入熊津都督府,与刘仁愿的兵马分割开。


安文生举起酒杯,两眼微眯,轻轻抿了一口酒,脸上露出久违的享受之色。


第二十四章风雪出击


“总算喝上酒了。”


苏大为扫了他一眼,安文生微微一笑:“刘仁愿此前才是左骁卫郎将,级别在骁卫中只算郎将一级,不算高啊。


以前立功许多,但也犯过不少错处,蹉跎至今,他心中立功之心应该是挺急迫的。”


停了一停,安文生放下手里的酒杯,一边慢条斯理的撕扯着烤肉,一边继续道:“刘伯英官阶大于他,在他面前又提起薛仁贵之事。


薛仁贵虽然此前在高句丽时作战不力,但后来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而刘仁愿只是郎将,再上才是将军,呵呵,其意不言自明。”


苏大为慢慢咀嚼着他话里的意思:“刘伯英究竟是谁的人?”


“自然是陛下的人。”


苏庆节在一旁插话道:“虽然在军中名声不如我阿耶显赫,但每次征高句丽,刘伯英基本都由陛下钦点出战。”


“狮子别闹,全大唐有几个人能有你阿耶的威名。”


苏大为摆了摆手,心中想的却是,若不是问一下,还真的被刘伯英的话给绕晕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me 追书啦手机版https://m.zhuishu.me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