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啦
追书啦 > 大唐不良人 > 第五十四章 图穷匕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十四章 图穷匕见

  大唐不良人

“隋,大业三年,倭国推古倭王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至洛阳觐见隋帝。


隋炀帝杨广看到有属国来上贡,原本非常开心,可当他看到国书时,脸都绿了。


推古倭王这傻娘们完全不顾国力和军力的差别,竟然在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为开篇。


当时隋炀帝的脸就抽了。


作为华夏宗藩体系中的宗主国,天子一词一向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自居,其余邻国只能以王自居。


倭人的国书,是对炀帝赤裸裸的挑衅,以及对中原王朝的蔑视。”


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安文生却在这时,向苏大为讲起了大唐与倭国的恩怨。


严格来说,是倭国与隋的恩怨。


唐承大隋之志。


倭王不自量力挑衅了隋炀帝,现在居然还胆敢主动向大唐发动挑衅。


苏大为凝视着海面上越来越近的倭人战船,脸上微色变幻,不知在想些什么。


安文生看了一眼他的表情继续道:“杨广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素来脾气暴躁的他,却在当时展示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该有的反应。


他并没有当场勃然大怒掀桌子,处死冒犯自己的小国蛮夷,甚至没有处罚鸿胪寺官员,只是事后闷闷不乐的吩咐说:以后这种番邦蛮夷的无礼之人,不要引来朝见我了(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阿弥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何?”


“事实上大业三年,杨广太忙了。他改官制、颁行《大业律》、修驰道、防范突厥,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撸起袖子,准备大嘴巴子先抽高句丽了。”


安文生忍不住摇头道:“若不是隋在高句丽城下折戟沉沙,以杨广的脾气,事后定会找倭人报复。”


“这个我知道。”


苏大为点点头:“史书上记录了隋炀帝相关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隋炀帝特地找了鸿胪寺卿询问倭国在哪?


第二件事情,下令江都制造可以出海远行的大海船。


第三件事情,在隋炀帝回书推古倭王时,针锋相对的写了‘皇帝问倭王’的开篇,表达了自己强烈不满。”


安文生抚掌道:“说得不错,那……”


“所以对小日……小小倭国,我们大唐要临以天兵,一次把他们打痛打残,甚至如百济一般,将倭王献俘于长安。


将倭岛纳入我熊津都督府的治下,如此以来,倭国自然不会再出乱子。


以后也都不会再成为中国的威胁。”


中国,即天下之中。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


后世有一青铜器名“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


铜尊内胆底部发现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而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此后的中原王朝,亦皆称中国。


顺带一提,白江口之战后,倭国学大唐学得彻底,把去朝见倭人天皇,称之为“上洛”,意味上帝都洛阳朝见天子。


同时倭国也一处自称为“中国”。


学得很彻底。


安文生看了一眼苏大为,喉结蠕动了一下,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


他原本的意思,是想劝苏大为不要在倭人身上浪费太多精力。


当年隋炀帝都没做到的事,我们如今不过是熊津都督府,把这些倭人打退也就是了。


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治理百济土地上。


但是听苏大为的意思,大有不破楼兰誓不还。


好像还想跨海直接打上倭岛。


这……


安文生不确定苏大为是一时兴起,还是真这么想。


大战即将爆发,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


他决定,等打完这场海战,再与苏大为好好谈一次。


咚咚咚~


沉重的鼓声,从大唐楼船上响起。


苏大为的坐船上升起熊津都督大旗,并及各色彩旗令旗。


唐军的鼓是用二十年的蛮牛皮制成。


鼓声雄浑,音如炸雷。


刘仁轨全身披挂甲胄,向着苏大为大步走来。


走到近前,抱拳鞠躬道:“苏都督,敌船已近,请允许末将迎敌。”


“你放手去做,授你临机决断之权,不必事事向我禀报。”


“是。”


刘仁轨豹目中光芒一闪,用力抱了抱拳,转身大步离去。


一边走,一边喝令兵卒,将一道道命令流水般的传出。


唐军楼船上,鼓声渐变。


彩旗在望塔上被兵卒按着某种特定节律挥舞。


激昂的号角声吹起。


唐军七艘楼船开始变阵。


苏大为的主舰不动,两旁各三艘楼船左右张开前出,如同两翼。


而围绕着楼船的大小一百七十余艘战舰,驶出白江港,主动迎向倭人的战船。


双方的鼓声越来越响,眼见着即将接战,突然,从倭人的船队里,飞出一艘小船,如箭一般,脱离倭人船队,向着大唐楼船驶来。


行到半途,已经被刘仁轨的水师船队截住。


一番对峙盘问,唐军战船中的鼓声稍缓。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me 追书啦手机版https://m.zhuishu.me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