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啦
追书啦 > 这货不是马超 > 11 大封天下臣与侯
字体:      护眼 关灯

11 大封天下臣与侯

  这货不是马超

上一章写阮瑀和竹林七贤,写太快就记混了。


竹林七贤里没有阮瑀,有的是阮瑀的儿子阮籍。


——


“这两位都是扶风郿县人,”淳于壮指着最后的两位年轻人介绍道,“这位姓孟名达,字子敬,故凉州刺史孟他之子,以武科第一见录;另一位姓法名正,字孝直,参加文科考试而见录。”


孟达和……法正?


我顿时眼睛都绿了。


这两位才是我如雷贯耳的人物啊……尤其是法正法孝直!据说是在谋略上完爆诸葛亮庞统的超级天才!至于孟达这个反复无常的二五仔,比起脑子缺筋的魏延,他才是真正的墙头草——不过能让刘备、曹丕甚至诸葛亮都十分看重,他至少不是废物。


不过,我也没有放过他这含糊不清的最后一句话:“文科第几?”


淳于壮看了王烈一眼,答道:“因其所作答卷太过出人意外,所以没有评定。”


“试卷在不在?”我来了兴趣,“我看一看。”


早就听说过法正这人虽然才能出众,但个人节操一般,大概类似于刘备的郭嘉。


“这份就是,请主公过目。”淳于壮自案几上摸出一份答题纸,双手捧在了我的面前。


我接过来直接扫到了最后一题,略有惊异地发现,他选的是最后一道题:“七、以目前我方之势,如何才能更进一步。”


“选这道题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吧?”我问。


王烈捋须颔首:“大概不超过五个,但大都泛泛而谈,毫无实质内容。”


我低头去看法正的答案。


“汉室已不可兴,刘氏更不可扶……(此处略去八百余字)”


然后我看向了法正:“如果以九月初的形势来看,我军正与袁绍的精锐对阵于河北,形势尚未明了,袁绍依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但为什么你从头到尾只提了一句?”


他唯一提到袁绍的一句话是……“袁氏已入冢中,将如枯骨”。


“袁绍一战而大败,精锐已经丧失殆尽,却连休整操练的时间都不留,便再一次集结州郡兵力与凉公大战,这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谈论的价值。”法正一脸认真地回答了我。


“但看你全篇,对于曹操、孙坚、刘表等人,也几乎没有怎么提及啊。”我又问。


他露出了笑意:“连袁绍都已经不值一提,这些人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你倒是比我还有信心。”我摇头笑道,又将全文看了一遍。


他只用一段简单提了一下袁曹孙刘四路,而后最主要的内容都在讲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处理刘氏,其二是……马腾。


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的意见是……刘协颠沛半生,多次被权臣架空,早已没了雄图壮志,就算留一条命也掀不起风浪,不如搞一次禅位的把戏。


而在对待马腾的问题上,他说得并不算隐晦,大概是……不要让他活下去。


我长出了口气,觉得这年轻的谋士连这些敏感的问题也敢毫不避讳地写,确实有些令人惊讶了。


这时白发的纸条递了过来,上面将三个人都评了一番。


“软雨(音),恃才而傲,有节操。


孟达,心直多疑,恐难从一而终。


法正,才略盖绝,然随心而喜,非其主则难御。”


我寻思了片刻,做出了决定:“孟达,你既有军略,便先去魏郡做个都尉,帮助张杨带兵吧?”


“谢凉公!”孟达躬身道谢,看不出有什么不满。


“法正么……”我顿了一顿,“你给我做个随行参谋吧,让我再看看你的才能。”


“随行参谋?”法正点了点头,也是一揖到地,“多谢凉公。”


“彦方先生、子豪兄,这次科举从选拔的人员来看,我已经十分满意了,两位都辛苦了。”我朝两位连日奔波的属下致谢,“我的意思是,这种形式的考试每年都不妨举办一次,为国家选拔一些年轻的才俊,毕竟现在形势相当有利,所辖郡县也足够我们安排大量的新人,你们觉得呢?”


“主公英明!”王烈高举双手表示赞同,“若能将此项制度长期以往地贯彻下去,不愁海内各地的贤才不来依附主公。”


淳于壮也怒拍我的马屁。


对于他们的表现,我当然不会意外,公务员招考向来是个重要性、猫腻油水都极重的大事件,就算从私心来讲,王烈也不希望自己只是个德高望重但有名无实的老臣。


“第一年相当成功,今后,彦方先生要继续在报考和招录的程序上完善细节,在考试与批阅的时候要加大保密措施,决不能让我们的科举成为第二个察举制。”我做了最后的总结与强调,“人才选录是为政之基,如果在哪一步有人徇私舞弊,我不介意杀鸡儆猴。”


王烈与淳于壮均是直起身子,肃然应是。


“主公如此看重人才招纳,乃是为天下人之度量!”王烈还没忘记在怒拍我一记马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me 追书啦手机版https://m.zhuishu.me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