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啦
追书啦 > 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 第420章 合法合规、低调处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0章 合法合规、低调处理

  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第422章 420.合法合规 低调处理


湖北,宜昌,远安县。


大年初八。


远安县有个相对来讲风貌比较原始的村子,叫做青龙村。


这个村子里的农民平常多以种植山楂、农耕为生。农忙时耕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虽然谈不上特别贫困,但也和富裕不沾边。


但这一状况从去年开始得到了一些改善。


或者说阳历年的1月份。


从阳历年1月份开始,《山楂树之恋》剧组要在青龙村拍摄取景的消息忽然就传开了。


一下子,让许许多多陌生人把目光落在了这个在之前毫无声息的村子上面。


《山楂树之恋》这本书,可能好多人没看过。


甚至包括村民在内,听到了这个名字,最多也就是想到可能和山楂有关,但要是再深问一些,就不清楚了。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问村民:你认识许鑫不?


得到的回答肯定是百分之80到90的人没听过这个名字。


但要问题起来认不认识张一谋……


那说道可就太多了。


或许“国师”这个绰号他们还很陌生,但提起“老谋子”这个绰号,那么无论老少,或多或少肯定都听过这个名头。


在“老谋子”的摄影机下,南屏村,因为《菊豆》而出名。


周庄,因为《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收获瞩目。


张掖,同样因为老谋子镜头之下,那泼墨如油,挥毫肆意的绝美丹霞地貌,而驰名四海。


就更别提重庆武隆的那座天官驿了。


张导的作品,出现在任何城市、镇县、村落,都是当地人的一桩“盛事”。


哪怕,这部戏的导演是许鑫,他只是担当监制。


可是当初八这天得到了张导要到来的消息时,yc市、远安县的领导班子已经在这天上午,已经等在了远安县。


在看到了从车上走下来的张一谋,热情的把手握在了一起。


而后面的许鑫则是捎带手的。


当地电视台的人把这一幕都录了下来,用作晚上本地新闻的头条。


而在老头轻车熟路的和当地的领导寒暄时,许鑫已经打量起来了这座远安县。


《山楂树》的取景地就两处。


一是青龙村,二就是远安县。


青龙村是静秋下乡编写教材时之用,而远安县则是拍摄她和老三的县城戏。


之所以选远安其实很简单。


这座县城的历史真要追溯起来,其实相当相当有神秘色彩。


首先,它是全国为数不多不对外开放的县城。


国人可以来,随便来。


但外国人想进来……只能在相关部门的陪同下参观一小部分。


远安整体是在神秘而古老的大堰原始森林之中,早在当初那个最艰难的年代,这座曾经的三国古战场背负着军工厂筹备、研发的任务,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扎根在这里,开始了最光荣的秘密国防建设。


这座县城如今到处都能看到当年的“三线建设”的影子。


因为其神秘的特性,以及相当具有年代感的城镇风貌,获得了许鑫和张一谋的青睐,决定把《山楂树》的拍摄地放到了这里。


这里的一些建筑甚至都不怎么需要改造,就可以完美的符合那个年代的一切特征。


看的西影厂的那些服化道老师大为满意。


而到了远安县后,许鑫和老头就分开了。


服化道也分了两拨人。


许鑫亲自带着王雷他们,在和远安县的领导们简单碰了个面后,就直接驱车赶往青龙村。


而老头则留在了县城里,开始看“学校”、“静秋家”、“医院”这些拍摄地。


2月份的宜昌还处于冬天的魔法攻击内。


不算特别暖和。


但是只需要等到4月、5月时,天气的气温就会迅速回暖,到时候就可以开拍了。


远安县到青龙村有几十公里的乡路,谈不上难走,但因为路窄,汇车等因素,许鑫带着剧组的人到青龙村里时,已经快中午了。


早就得到了通知的村领导干部已经等在了村头。


就在剧组选定的那颗“英雄山楂树”那边。


许鑫没那么重的思想包袱,和大伙简单碰个面后,面对村长的吃饭邀请,他摆摆手给拒绝了。


一会儿再吃也不晚。


来到了山楂树底下,他四周看了看,带着王雷就往远方的山坡处走去。


他是爬神木的二郎山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在山上疯玩,这点山路对他来讲和平地没啥区别。


一群人扛着摄影机就开始找许鑫心目中的镜头角度。


青龙村这边应该是刚下完一场雨,山路还有些湿滑。几脚下去就全是泥了。


城市里长大的王雷还有些不适应。


不过好在同样走山路习惯了的村长带着几个青年跟在旁边,帮忙扛着摄影机,才不至于让王雷太过疲惫。


张沫因为已经来过这边几次了,所以还算熟悉。


跟在许鑫身边走着。


而作为副导演,她很直观的感受到了许鑫的一个……相当相当优秀的优点。


统筹。


他是懂调度和节省时间的。


这一路找拍摄那颗山楂树的角度时,张沫发现,他始终在四处张望。


而走了一段路后,忽然就停下了脚步,拿着对讲机说道:


“薛哥薛哥。”


薛勇,《山楂树》的副导演之一。


同时也是《立春》的副导演之一。


跟顾常卫同为摄影导演,这次被厂里给派了过来。


“收到收到。”


“能看到我么?”


“能。”


“好,薛哥,看到我手指的方向么?”


“看到了,指着东边河沟的方向。”


“对,青龙湾穿过村口的那座石桥,看到了么?在那边,我要一个中景机位,去找下位置。等我这边拍完就过去。另外,道具组去那栋老房子那等我。”


“收到明白。”


所有来的人没有一个闲下来的。


全部都开始进入了工作状态。


而这时候基本就能看出来张沫对于副导演工作的生疏了。


不过没关系。


许鑫慢慢带她就是了。


……


“这个房子的光线改造之前,你们得把细节都给拍下来。人家这是老房子了,拆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然后等拍完按照原样给老乡恢复。活做的精细点,这是住人的地方。”


“好的,许导。”


……


“王哥,加一层青光滤镜我看下……不行,青光还不太合适。我要一种苍白一些的基调。”


“苍白?”


“对,色彩乍一看是有些失真的。咱们拍摄的时候,给的远景里我要看到一些花……在这种苍白的质感里它那么一开……显得特别饱满的那种颜色。这个你们得到花店确认一下,看有什么是五月、六月开的花,拿图给我过来……记住,不要人工种植的那种规整,就随便撒下去种子,那种山花烂漫的感觉……”


“好的,许导。”


……


“道具,到时候得留意一下,那个年代搪瓷用的比较多,伱们准备这种盆不太行。”


“好的,许导。”


……


“这里的标语颜色还是太艳,要那种风雨侵蚀的感觉,能做到么?”


“没问题,到时候用硬丝扫帚刮一遍就行。”


“颜色还要失真一些。这是南墙,就农村南墙头那种风吹日山雨淋的失真感觉,不能光看起来有些粗糙。”


“明白了,许导。”


……


“宁导,那个年代的人吃饭是用的是黄搪瓷碗?”


“对,考虑到这边在书中的背景,不是有一支地质勘探么?用瓷碗是不合适的,容易碎。”


“那村民家里我看也是搪瓷碗?”


“这就牵扯到一个当初占公家便宜的事情了。不是说这人品质多么多么恶劣,家家户户其实都有这方面的事情……并且在院子里到时候可以摆放一些老旧的胶皮啊,三角带之类的。


这些都是地质队淘汰下来的,但对于当初那个家家户户都可能要养牲口、套车的时代而言,这种淘汰先来的胶皮带,是做马鞭最好的东西。所以得有一些公家的东西。”


“明白了,要么还是您专业呢。”


“哈哈哈~”


……


张一谋到的时候,是下午3点多。


而许鑫已经把整个村子里需要拍摄用的地方都给纳入到了布置计划里。


他到的时候,许鑫亲自带着他,把村子里的内内外外都跑了一遍。


各种细节全都给说完后,张一谋便微微点头:


“嗯……你确定要用那种苍白一些的画面?”


“对,因为整体基调的苍白,所以在一些花朵的点缀,以及给出静秋的特写时,整个画面才能被赋予那种生命力。就像是这座桥……原着里,艾米喜欢用一句话两句话交代流逝。


比如什么:自从这次见面后,静秋好久好久没见过老三。


或者:老三去了城里,很多天都没回来。


这些粗糙的时间线交代,我统统不要。您看这座桥……到时候我会采用远、中、近多角度结合的方式。


老三离开的时间长,那静秋在固定镜头里走路的画面就远。


但老三要是离开个一两天,那我就把她过桥的画面放到短短的几步路的功夫……


桥,是静态的。


河水是流动的。


摄影机是固定的。


但静秋是移动的。


我要这种相对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出来时间……因为整个影片的时间跨越是几年的时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路,都是很重要的时间轴。


路如此,桥如此,那条代表着生死相隔的河流还是如此……”


站在桥头,许鑫说,张一谋听。


张沫在旁边默默学习。


而随着他的形容,张一谋的眼睛不停的看向他选的那几个景点。


一边微微点头:


“嗯,那到时候还可以加入四季的变化……”


“风、雨、花开、花谢、甚至是耕牛,或者是河水丰沛与枯水期……这些镜头都可以找补。”


“花的话不要人工种植,你让道具随便撒。”


“对,要这些野花凸显出画面的层次感!”


“嗯……这么看上去就显得很棒了。”


俩人继续在那聊。


可张沫却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也说不上来难受,或者吃醋。


但……那种感觉却很古怪。


老爸和许鑫……俩人的思想重合度简直太高了。


别的不提,就种花这一项,俩人的认知简直是一模一样。


而和许鑫一比……


自己的脑子里装的东西简直可以用苍白来形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me 追书啦手机版https://m.zhuishu.me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