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啦
追书啦 > 万道长途 > 第171章 寺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1章 寺庙

  万道长途

说走就走,李启虽然在考虑阶段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但一旦考虑完毕之后,在执行阶段都是非常果断的。


十来万人的性命耽误不得,早去早回,还是快些吧。


于是,他简单的喂了喂老马,告别了沈水碧,然后就快速出发,前往广阳城了。


广阳城,李启去过,不过只是简单逗留了一下,补充了一下物资就走了,距离此处镇关约莫一千五百里左右。


按照这个世界人的平均身体素质,加上大部队肯定会拖延行进时间,这一千五百里得走上十天左右。


一天能走一百多里,说实话这速度已经非常吓人了,这还仰赖于人人都有功法,哪怕是农夫也有,所以才能维持这种行军速度。


不过对于李启而言就没那么麻烦了,老马修行了不群歌之后,已经能日行两千里,只要五个时辰就能赶到广阳城,折返回来,日夜兼程也不过十个时辰而已。


既然明天就能回来,那自然不必计较太多。


李启收起自己的东西,拍马赶去。


一路上自然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毕竟他的修为已经不算浅薄,寻常妖物或者劫匪也不太可能去找他的晦气。


他的目的地是广阳城。


广阳城,百林国的一座州城,大小类似澧州州城,太守居住此处,统帅一州,同时也负责镇关的防备事宜。


镇关将士的军饷粮食,自然也是由广阳太守担任主官,广阳司马负责具体执行和安排。


一路风驰电掣,有雷影随行,老马身上的真龙血脉在不群歌的加持下,一路火花带闪电,在天空中撕扯出一道道祥云与青雷。


虽然看起来很酷炫,但这实际上是功力没到家的体现。


真龙行于天,云从而随,虽过却无痕,完全无法察觉他的行动。


像老马这种巴不得别人都知道他在哪儿,属于是落了下乘了。


一路不停,同样也一路平安,五个时辰后,飞快的赶到了广阳城。


五个时辰过去,天色已暗,此刻已是晚上。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李启肯定会休息一晚再去拜访,不过事关十数万人,当下也顾不得那些了。


广阳城这种大城,是不允许有人飞进去的,所以李启直接落下,牵着老马,快步前进,前往司马府。


军司马之职,掌一州之军士、及其众车马、兵甲之戒令,辨六马兵甲之属。


实际上,就是一州兵马的总司令,掌管一州的军士行动,负责他们的后勤,同时还具有人事权,能够‘辨六马兵甲之属’,也就是可以自行提拔人才。


可以说是权力极大,威势极旺,作为一州之地的军事长官,三司之一,可谓是和数人齐平,只逊于太守。


所谓三司,便是司马,司徒,司空。


司,其实就是“负责”的意思,‘司’字后面的那个字,直接代表了该官职具体负责的地方的权责。


司马掌握军事的后勤,补给,人事调动,对外征战,对内守备等等职责。


司徒负责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也要编纂教典,分发官职,税收,财经,是常规官职系统的核心,有监察举荐各地官员的职能,同时负责民生的具体政策制定实施这一块。


司空,则是负责基建,农民度地,道路修建,水利维护,城市规划,工业技术储备这些基础工程建设,都属于司空的职权范围。


这三者并称为三司,直接对太守负责,除了太守之外,这一州之地的权势顶点便是他们三个了。


据李启所知,这三人,除了司徒是因为聪敏机智,才能出众,所以以八品修为担任,其他两位都是七品。


大晚上的去拜访一位七品强者,同时还是高官,李启自然不会毫无礼数的就直接上门。


还是得备一些礼物才是。


礼物的挑选就有些讲究了。


送太贵的,李启送不起,他也没钱。


也不能随便糊弄,不然搞得脸上不好看,说不定还得被人赶出去。


过去的路上,李启思考了一下,然后在城外,自己手采了一些‘古终’,捶打成帘,然后进城之后找了裁缝,花了几十钱让其编织成帘。


木棉布皂帐,名曰“古终”。木棉布质厚于绸,暖即过之,宫帏中所以用此者,乃寓崇俭之意。


此物乃有典故,曰“帝用古终,皆崇俭也。宫帏中犹有崇俭如此者,士庶之家宜知节矣!”


这样一来,礼物备上了,又拍了马屁,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样一来,自己上门求签字那多半也没什么问题了。


东西都考虑好了,那么就剩拜访了。


李启牵着马,一路走到司马府。


广阳城的夜生活也相当丰富,李启一路走来,虽然已经是夜晚,但整个城市灯火辉煌,酒肆在街,不时有行人游屐入城,山色湖光,带于眉宇,烹鱼煮笋,尽饮纵谈。


不过,有人享受,自然也就要有人干活。


一路上,各路小贩肩挑手搬,不断给城内运输物资。


广阳城人口足有百万,每日消耗不计其数,自然也需要无数人来负责每日的物资运输和搬运,小贩和各家店铺,也要通过零售来将物资分发出去。


李启还经过了一个奇景,却见一个大户人家,在门口立了一根巨柱,柱子上有篷布,给下方行人遮阴挡雨,还有一聚水符,不断凝练水柱喷出,提供免费清水给柱下行人使用。


巨柱高二十丈,上书:“张家福地”,巨柱上雕刻蝙蝠,数以万计,所以往来行人又称其地为“万福来朝”,是这大户人家为自己积德祈福之地。


只是李启经过的时候,柱下乞儿数百,密密麻麻,恶臭扑鼻,争抢清水,在柱下躲避风雨,半点看不出‘褔’字,早已变成了乞丐窝。


请收藏本站:https://www.zhuishu.me 追书啦手机版https://m.zhuishu.me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